每到基金定期报告披露的时候,总会出现类似的讨论,“XX基金披露了自己的投资组合,我们照葫芦画瓢行不行?”“有些基金经理眼光那么厉害,跟着他买买买不也能赚钱吗?”
为什么有人能在市场变幻中云淡风轻并持续收获?有人拿着“牛基”名单去仿效投资却不行?
投资有“密码”吗?怎么正确跟着“大佬”做投资?
“照葫芦画瓢”行不通
大家有过看视频学做菜的经验吗?最后成功了吗,味道怎么样呢?用网友的话来说,“眼睛学会了,但手并没有”“我以为我可以,实际却不行”。
投资其实也是这样,总有人想仿效基金经理去投资,以为了解了基金经理的持仓就能掌握“投资密码”,但“照葫芦画瓢”最终却很难行得通。
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照葫芦画瓢”行不通的第一个原因,是信息的滞后性。投资者看到基金持仓披露的日期,与统计截止日期之间一般隔了半个月到3个月。就拿基金年报来说,一般是3月份发布,但持仓数据截止日期是上一年的12月31日。3个月,对于换手率高的基金经理来说,足够把持仓更换一大部分,你现在跟着“抄作业”,“抄”的很可能是别人上一轮甚至是上上轮的“作业”,准确度怎么会高呢?
“照葫芦画瓢”行不通的第二个原因,是“形似而神不似”。基金经理的投资有着自己完整的框架和判断力,出于深度研究所做的决定。你以为他买A行业是长期看好,其实有可能是出于短期机会,不了解背后原因就盲目去“抄”,很可能只抄到了开头,却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基金是多只股票的投资组合,就好像棋盘中的棋子,每一颗都有不同的作用,这也决定了持仓时间、持仓比例、买入时间的区别。你以为他买B股票是看好公司业绩,其实有可能是为了分散其它行业和股票的投资风险。
归根结底,投资是一个需要持续研究和跟踪的动态过程,“照葫芦画瓢”只能画出一个静态的结果,即使短期买到了牛股、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但由于对风险和预期缺乏深入认知,面临市场震荡和个股波动时往往很难“拿得住”股票,最终落得一个“画虎不成反类犬”。
跟着大佬做投资,学会思路是关键
那么,基金定期报告就没有意义了吗?并非如此。定期报告是了解基金的重要途径,读懂基金报告是基民的“必修课”。
什么才叫读懂呢?至少要达到两个目标。
第一个目标是“学习”。相比浮于表面的持仓和买卖,跟着大佬做投资,学会思路是关键。每年的基金年报受到市场关注的很重要一个原因,在于基金经理写的那些“小作文”,其中包括对未来一年宏观经济、市场趋势、行业配置的看法,以及相应的投资思路。基金经理们对市场怎么看,是悲观还是乐观?对热门行业怎么看,是昙花一现还是长期看好?他们采取的是什么操作,调高还是调低权益仓位?都是含金量很重的干货内容,值得我们去好好研究。
第二个目标是“鉴别”。基金定期报告是基金经理交出的定期成绩单,也是我们了解一只基金策略是否靠谱、投研体系是否科学、投资风格有没有出现漂移的重要依据。如果一只基金去年还说自己秉持的是低估值价值投资,到今年的持仓中却出现不少已经不便宜的热门股票,那么我们对基金经理风格和策略的一贯性就要报以怀疑态度了;反过来,如果一只基金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核心策略,在风格轮动中保持投资风格不漂移,同时基金经理也会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必要的小幅调整,那么起码就说明这只基金背后是有着系统化的策略作为支撑的,持有这只基金获得长期收益的可能性或许也会提高。
最后我们再看看今天一开始的问题:投资有“密码”吗?或许是有的,学习基金经理的操作思路,把他们对于市场和行业的观点作为自己投资判断的参考,保持思维独立性的同时,多一些思考和实践,或许就是我们在投资路上不断进阶的“密码”啦!
(来源:华夏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