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灯塔】落差不可怕:如何“拯救”投资中的“落差感”?

2023-04-20 13:09:39来源:上证基金宝
为什么有些基金买入手中就会变差?到底什么样的基金落差感比较低?

  我们先来想个问题:人在什么时候会特别有落差感呢?不是知道自己没有一样东西的时候,而是以为自己会有、最后却因为某些原因没得到的时候,这种落差感才是令人更难受的。

  在投资中其实也有类似的情况,你满怀期待地买入某只基金,以为它会像前一年那样上涨20%,谁知道买入后却下跌了20%,这就是投资的“落差感”。最近看到某券商一份研报《基民收益启示录:寻找低落差感基金》,这篇报告中探讨了一些问题,引发了大家的关注:为什么有些基金买入手中就会变差?到底什么样的基金落差感比较低?今天咱们就来一探究竟~

  买基金时为何会产生心理落差?

  先来看看,为什么我们买基金时会产生心理落差?不外乎两种原因。

  第一种原因是“基金赚钱但你没赚钱”,也就是基金收益不错但基民收益却很低。有研究显示,不论牛熊市场,整体基民收益都低于基金净值收益。而且,越是市场波动大的年份,比如2015上半年、2019~2020年,基民的业绩落差就越大。说白了,就是我们在错误的时点申购或赎回基金,顶点买、低点卖的“追涨杀跌”行为,导致自己最终持有收益和基金收益间出现了落差。

  第二种原因是“买之前基金收益不错,但买之后基金就不太行了”,俗称“买前‘小甜甜’,买之后就变成了‘牛夫人’”。还是那份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基民更喜欢购买那些业绩排名前10%的基金,也就是过去一段时间业绩表现比较出色的基金。但问题是,短期的涨跌受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有很大随机性,有些基金在某个阶段表现好并不主要是因为自身策略好,而是市场轮动的风刚刚好吹到了那里。

  比如当市场风格偏向蓝筹时,价值型基金的表现普遍会好于成长型,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价值型基金的质地都很好,反过来,也并非所有的“浮亏”都是策略不佳导致的。如果选到了那种因为风格刚好契合市场而一时表现出色的基金,收益持续性往往比较差,一旦市场轮动的风又吹走了,很快就会落后市场。而我们买入的时机刚刚是它的“巅峰期”,于是就可能出现“一买就跌”的怪象。(上述参考:华安证券,《基民收益启示录:寻找低落差感基金》,2023.03.13)

  如何选择“低落差感”基金?

  搞明白了投资落差感产生的原因,咱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还是一个“对症下药”的问题。

  先解决“基金赚钱但你没赚钱”的问题,虽然简单但需要坚持下去——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的要长期持有。放弃追涨杀跌,把持有时间放长,只要你不轻举妄动,基金收益自然也就基本等同于你的持有收益了。

  再来看“基金一买就跌”,相比上一个问题要更复杂一些,涉及的主要是基金挑选,要尽量去寻找那些“低落差感”的基金。究竟哪些基金能够满足“低落差感”这个标准?下面这四个维度,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是业绩维度,之前跟大家介绍过的“4433选基法则”还记得吗?第一个“4”是指选择一年期业绩排名在同类产品前1/4的基金;第二个“4”代表选择两年、三年、五年以及自今年以来业绩排名在同类产品前1/4的基金;第三个“3”是指选择近6个月业绩排名在同类产品前1/3的基金;第四个“3”代表选择近3个月业绩排名在同类型产品前1/3的基金。简单来说就是兼顾短、中、长期不同维度的排名来选择业绩具有持续性的绩优基金。

  第二个是风格维度,重点关注那些细水长流的均衡型基金。还是那句话,市场风格变化很快,某个风格不会一直保持领先,当某个风格已经涨了很多的时候,风险也会很大。为了避免买在顶点,大家可以关注那些均衡型布局的基金,在风格和行业上持仓比较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无论市场的风吹向哪边,都能尽可能去控制风险回撤、争取持续收益。

  第三个是基金经理维度,尽量去选择那些基金经理比较稳定、同一基金经理管理时间比较长的基金。不同的基金经理有不同投资风格、不同投资策略,如果一只基金频繁更换基金经理,那么在风格和策略上就无法延续,很可能就会出现风格漂移、策略频繁改变的情况。

  第四个是流动性维度,可以看看那些带有持有期的基金。持有期基金主要有两大优势:一是防止“好动型”投资者因市场波动影响而中途赎回,通过持有期锁定份额“管住”双手,引导长期投资,提升投资体验;二是有利于基金规模稳定,便于基金经理的策略执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来源:华夏基金)

恒生前海恒源臻利债券A

020069

近一年涨跌幅

+47.7%

同泰恒利纯债A

008728

近一年涨跌幅

+80.04%

易方达中证电信主题ETF

563010

近一年涨跌幅

+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