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如约而至,值此月圆时刻,或阖家围炉相聚,分享月饼,或相隔千里,用一通电话把问候送到亲人、爱人的身边。
陪伴,是关于时间与责任的浪漫。相聚一起时,大家畅叙未来。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关于“养老”这一命题也有着不同的想法,我们邀请了几位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来看看他们对于未来退休生活、理财规划有着怎样的思考。每个家,有不同的故事。
【#60后# 文武叔叔】
“在过去三四十岁时所做的投资、选择,逐渐都到了收获的时间。”
子女已经逐渐在社会上独当一面,经济上也不再依赖家里,现在我和太太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享受退休后生活上。在经济上,除了社保、医保,得益于年轻时候自己投资的基金、保险等产品,现在逐渐都到收获的时间,因此物质上可以满足需求。高风险的产品现在不再考虑了,更青睐于偏稳健的类型。
感谢当年的自己,能够看得比较远,更感谢社会的发展,让交通、医疗不断进步,能够和子女近一些,可以身体、精神上都比较放松,去旅游,去体验。
【#70后# C先生】
“在我这个年龄,考虑更多的是老和小,对自己的打算反而很少。”
工作几年后,我就开始给父母存了一笔钱,这笔钱是给他们养老的压舱石,放在银行比较稳健的产品里,轻易不会动这部分资金。
我期望的退休后生活,是能够喝喝茶、种种花、写字、读书。其实我对于消费的物欲是比较低的,但是考虑到上有老,下有小,未来各方面的开支会逐步增长,为了能够实现理想的晚年生活,还是需要避免通胀稀释掉财富,有在日常买理财产品,追求长期的家庭被动收入提升。
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人,随着社会经济效率的不断提升,医疗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应该会有一个有基本保障的晚年生活,这一点要怀有乐观的信念——未来会更好,不必过度焦虑。
【#80后# COCO】
“作为91年入场的初生代股民,我爸妈一直很积极地为退休后生活做理财准备。”
我父亲是90年代初最早的一代股民,经历过2007年、2015年,至今仍然自信满满、热情澎湃投身于股票市场,到今年累计盈利终于小有所成。我母亲后来转战了基金,她比较长期,相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耳濡目染,加上我是学金融专业的,自己买基金已经八、九年的时间了,收益率也比较可观。我个人是觉得基金需要长期持有,只要没有用钱的时候,就放在里边不折腾,也算是一种对未来的“小确幸”。
【#90后# 春来】
“我希望自己能够活到300岁,每一天都觉得生命充满了意义和趣味。”
虽然我们的宝宝才一岁,但我们已经开始为她进行成长基金的长期投资了,因为是准备到她18岁上大学用,所以拉长时间可以容忍比较高风险、高波动,就选择了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的基金,每年把亲朋好友的压岁钱、红包都投入到她自己的账户。我们想这也是一份时间的礼物。
我爸的养老生活比较多姿多彩,他是“摩友会”的成员,喜欢一群人骑着摩托车出去旅游。而我妈还有六七年才能退休,开玩笑说到时候直接来接送小朋友上学放学。
每一天我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希望不断锻炼身体,能够在老了之后也可以环球旅行。当然这些都是需要有经济基础作为后盾,老一代可能充分享受了房地产的红利,这是他们退休生活的物质保障,而我们这一代也劝他们重视基金投资,转变过去完全依赖房地产的理财思路。
【#95后# Humble Boy】
“我妈希望养儿防老,而等我老了,我想做一个很酷、自由的老大爷。”
虽然我妈也是资深股民,靠股票打新收益不错,但关于养老,她认为最靠谱的方案还是养儿防老。她现在退休了,到上海来帮我打理生活,偶尔出去转转,但总体上还是有些无聊。她曾经说过将来希望能够两代人住在一起,生活紧密而稳定。而我期望自己的老年生活,是自由的、酷的。
刚刚工作,手里的余钱我会选择投资FOF,最重要的原因是FOF的净值展示是T+2,当市场波动的时候,我需要过两天才能知道产品当时收盘的净值,而过两天后,我或许就忘记这件事了,这也就天然地阻止了想频繁操作的手。基金投资需要长期,相对低回撤、低波动的FOF适合细水长流。
【#00后# L小姐】
“许多同龄人是月光族,我们面临的选择是,及时行乐,还是延迟满足?”
毕业后刚刚开始赚钱的这段时间,是很容易大手大脚消费的,金融行业的新人可能已经有长期理财的规划,比如我自己,已经坚持每个月定投几百元有大半年了。但是,对于更多同龄人来说是没有这个概念的。规划意识的建立,需要更多的声音让大家了解到,在当下和未来之间把握一个度。
养老这个话题对我们来说,或许有点早。但我们朋友中,许多人的父母已经开始退休,他们面临的“无聊”、“空虚”其实是很严肃的问题,需要想办法“再就业”才能让生活重新充实起来。
对于未来、老年的规划,其实不仅仅是金钱方面,还有精神世界的准备。
(来源:兴证全球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