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反弹的直接原因是海天酱油的提价传闻,在这个涨价的周期股大年中,自然很容易让人想到,海天卖的太好了,下游库存吃紧,厂家不得不提价。
但是研究员到终端调研了一圈,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并没有出现想象中“抢酱油”的场景,只是厂家有涨价的计划(主要是成本上升过快),经销商为了促进终端进货,放出涨价传闻,结果,终端还没有动起来,股市先动了起来。
——我以为只有周期股才会炒涨价,原来你这个浓眉大眼的价值白马,也开始炒涨价了……
说到底,还是跌得太多了,本身就有反弹的需要,有的元旦见顶后整整跌了9个月,最低时几乎腰斩。
大部分散户还是更适合做消费股,可想要消费股真正止跌,还是需要整个社会消费下降的趋势能够止住,而且,消费不振,早晚会向中上游制造业传导。
到底我们的消费出了什么问题呢?
消费的“补偿效应”和“连坐效应”
分析消费下降的原因,离不开疫情的影响,典型如二季度下降最多的是商品零售和餐饮服务,但如果只看餐饮、旅游等服务业,就低估了疫情对消费更深层次的影响。
我们在分析消费行业时,都很注重需求分析,分析消费者购买该商品是为了满足什么样的需求,这么分析虽然很清晰,但容易陷入孤立分析的问题,而消费者的动机往往非常复杂。
《善恶经济学》中有个观点:“消费者购买了某件商品,理论上说,他需要的物品总数应该减去一个。而实际正好相反,随着拥有的物品总数递增,他想拥有的物品总数也在扩大。”
你拥有的越多,你想拥有的也越多,这就是消费的魔力。你从小看了很多日漫,工作后有了钱就买了一堆手办,攒了足够的钱,你终于踏上了日本之旅,回来后,你对日本文化的商品就更加兴趣了。
新衣服需要新包包,新包包需要新鞋子,新鞋子需要新裤子……,你拥有的越多,你想拥有的也越多。
这个洞察反过来就是:一旦你放弃了某个关键消费,你接下来也会丧失更多的消费欲望。
消费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心理反应,不能出门旅游,对消费者而言,一方面,你“省下”了一路上吃喝玩乐住行的费用,可以用来进行别的消费,这就是“补偿效应”,典型的是长途旅游没有了,本地游开始热闹起来。
但“补偿效应”是有限的,旅游是一种习惯性消费,一旦长时间无法出门旅游,你不但会对旅游失去兴趣,顺便还会对很多消费失去兴趣,这就是前面说的“拥有的越多,想拥有的也越多”的相反影响,我称之为“连坐效应”。
很明显,“补偿效应”和“连坐效应”是相反的,那到底哪一种效应更显著呢?
如果时间比较短,消费欲望只是被迫、暂时无法满足,消费者就会采取一种替代的方式,你到一家馆子,发现要排三个小时,你就在附近另找一家差不多的馆子替代。
但如果时间比较长,而且中途还有很多事情影响了你的心情,就会导致消费欲望的消失。就像你跑了无数家馆子,发现都要排队,因此消费欲望的丧失,让你随便订了个外卖,回家看剧去了。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消费是看心情的”。
以培训为例。给子女上培训班的支出,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是低效甚至无效开支,加剧了教育内卷,最终只能提高分数线,所以对行业的无序发展进行限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现实往往背离了我们的美好愿望。培训班的支出本质上是父母缓解内心焦虑的手段,跟“别人家买了车,你家也要买”是一回事:周末的上午,把孩子送进培训班后,妈妈们内心的焦虑感得到了极大的舒缓,心情一好,看到楼下的美容店,顺便进去作个皮肤护理,刚好等孩子下课,一家人中午一起吃顿大餐,下午再把孩子送进下一个培训班之后,自己再到隔壁的商场买个美美的包包……
事实上,很多社区购物中心的业态正是以教育培训业态为中心安排的。
现在,培训班的钱是省下了,那父母们会花出去吗?大家都要问一句,那还要不要高考了?高考不取消,只是不让培训了,大家就更焦虑了,就更不敢花钱了。
更可怕的是,没有培训班,家长们就要自己临时上阵,承担“老师”的角色,结果,“不辅导作业,母慈子孝,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父母们心情一糟糕,晚上原定的大餐也取消了,明天原订的游乐场也没戏了,都给我在家做~作~业!
举这个例子没有别的意思,我\(^o^)/赞成对培训行业的无序发展进行限制,对教育过度内卷进行纠偏,但也要对其他行业长期影响的“次生效应”有心理准备。
一个消费行业变化,对其他行业的影响,要看“替代效应”与“连坐效应”哪一个更明显,比如房价。
房价上涨的“挤压效应”和“财富效应”
关于房价上涨,历来认为有两种效应,一种是“挤压效应”,房价上涨,导致房奴的负担加大,压缩其他的消费开支;另一种是“财富效应”,因为房价上涨,导致你觉得自己的财富增加了,从而更有消费欲望。
很明显,“挤压效应”类似“替代效应”,“财富效应”也是一种“连坐效应”。
从房价上涨的这二十年看,“财富效应”超过“挤压效应”,原因在于,中国人买房大多还是量力而行的,买之前已经充分考虑了自己的承受能力,“挤压效应”往往只是买房的最初一两年,之后就会边际递减,而财富效应是持续性的,房价越涨,这效应越明显。
很多人认为“财富效应”只是一种幻觉,房子作为生活必需品,你并没有实际增加财富,也没有增加消费,但这些人忽视了一点,消费并不是完全理性的。
比如你在星级酒店里喝了一瓶矿泉水,回头一看,还有标价,不是免费的,要10元,好心痛,赶紧满大街便利店找到了一瓶一模一样的矿泉水,放回房间。
瞬间好开心哦,感觉赚了8块钱,比2元钱直接买矿泉水还要开心,是自己傻么?
事实上,在心理账户上,支出和支出是不一样的,在酒店里买水是“大额享受支出”的一部分,超市里买水是“日常生活支出”,带来的幸福感完全不同。星级酒店的所有消费都附加了“幸福感”,所以一瓶水要卖你10元钱,现在你只花了2元钱,就买到了“五星级的幸福感”,还不是赚大了?
消费难言理性,因为消费与商品带来的物质欲望直接相关——如果感到幸福你就买买买。
《绝望主妇》有一句台词:“说钱买不到欢乐,那是富人怕穷人暴动而撒的谎。”在消费的世界里,有阶级但无斗争,消费者失去的是钱包,得到由品牌、广告商、社会氛围共同构建的天堂。
消费是非理性的,即使是必选消费,比如酱油,是买便宜的海天,还是买有机酱油,是买实惠的大包装,还是小瓶尝尝鲜,都是由你的心情一瞬间作出的非理性决策。
所以房价的“财富效应”超过了“挤压效应”,是之前支撑消费的重要力量。当然,房价泡沫长期而言对经济的危害更大,挤压房价泡沫,本人同样\(^o^)/赞成,但大家同样要对房价不再上涨后,“财富效应”的消失对消费的长期抑制作用有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