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三个月的煎熬,A股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红五月”行情。近期上证综指在3000-3100点区间反复震荡,冲高压力显现,但盘面同时显示,下行支撑也是相当强劲的。在前途不明,市场持续区间震荡行情中,基民应该如何操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呢?华夏基金认为,震荡市道,心态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他们指出,震荡市提高胜率有三大锦囊。
一、调整对于盈亏的心理预期
基民对于盈利和亏损的感受是不对称的,损失带来的痛苦程度,大约是同等盈利带来的快乐感受值的2倍。也就是说,大涨20%带来的情绪张力可能还抵不过10%下跌的痛苦。
因此,对亏损和回撤的焦虑是人性使然。但是,在投资真正开始前,不少人都会高估自己对于亏损的耐受度,如果亏损真正发生,心理压力就会被不断放大,甚至变成煎熬。
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增强对于亏损的理解:短期亏损≠长期亏损。
亏损的原因来自于市场下跌,但亏损和下跌不是某个时段的“特产”,而是会反复出现的正常现象。以万得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为例,2004年至今,至少经历了5次肉眼可见的暴跌行情,每轮下跌的幅度均在20%以上,2008年的跌幅甚至超过50%。
但市场有周期,涨多了会跌、跌多了也自然会涨,这是经久不衰的规律。每次跌到底,最终都能弹得起,而且总是比之前的高点更高。
那些因为行情煎熬被震下车的投资者,不仅仅是把浮亏转化成了实亏,也可能错过了未来的“高光时刻”。
当然,市场震荡之际,也正好给了一次机会去借机审视自身持仓的机会。
通过了解自己对回撤和亏损的容忍程度,来调整对自身对于收益的期待。如果亏损的程度已经超过了实际承受能力,趁反弹适当转换部分权益基金至固收类基金,也值得考虑。
因为投资理财的要义,就是要去选择那些你能看懂的方向,然后用合适的仓位去配置那些能让你安心睡觉的产品。
二、树立对于基金收益的正确认知
这里,首先厘清一个概念:基金赚钱≠稳步赚钱。
优秀基金的净值尽管长期向上,但收益在时间的分布上是不均匀的。类似于2019至2020年这样连续大年则更有可能经历均值回归,新基民需要适当降低预期。
从历史数据来看,过去10年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在绝大多数年份的最大回撤都超过了10%,即便是公认赚钱效应最好的2020年,最大回撤也达到了16%。如果无法挺过那些难熬的低谷,自然也无法享有时间的馈赠。基金投资本就是80%时间播种和20%时间收获,少数几个关键的交易日贡献了一年中大部分的收益。
以沪深300指数为例,对过去20年不同区间的年化收益进行回测可知:
如果错过涨幅最高的10个交易日,年化收益率将由7.05%下降到4.46%;
如果错过涨幅最高的15个交易日,年化收益率将下降到2.93%;
如果再进一步,去掉涨幅最高的前20个交易日,年化收益率将由正转负。
但实操当中,不少基民却经常高估了择时的重要性,而低估了复利的积累作用。
事实上,那些能在投资长跑中胜出的赢家,大多数都不是依靠费时费力的择时,而是在一条长坡厚雪的赛道上坚持长期主义,利用复利的力量实现滚雪球。
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理解,短期趋势本就很难判断,买、卖时机只要错了一个,就难以实现“高抛低吸”。胜率只要不能达到100%,那就是出手越频繁,出错的概率就越大。
但投资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次能赚多少不是最关键的,核心在于能否依靠择时持续稳定地赚钱。
三、重新定义投资期限
这里,先举个例子,如果在2003年底投入10万元资金购买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持有至2021年底,这笔资金就变成了154万元;如果是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这笔资金就变成了117万元;如果购买的是债券型基金指数,这笔资金也多达30.9万元,收益的确较为可观。
由此可见,对个人投资者而言,投资公募基金的确是实现资产长期保值增值的较好方式,长期持有也的确是可以赚钱的。
那么,长期持有究竟是多长呢?做不到心中有数,在面对波动时,或许也很难淡定。
对于不同类型的基金来说,答案当然是有差异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投资理财的世界也一样,高收益的产品往往对应着高风险,更大的短期波动可能意味着更多的投资机会,但想要抹平波动、赚取收益,自然也需要更长的等待时间。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除了关注收益率,还需要认真衡量,当前的持仓情况与资金的目标投资期限是否匹配:一笔长期不动的钱,如果全部购买货基,到头来或许跑不赢通胀,也损失了更高收益率的投资机会。
同样,短钱长投也是常见的误区,如果为了追求更高回报投资权益类型基金,应该考虑到市场有牛熊周期,不要指望短期赚快钱。
目标投资期限应该如何确定呢?应该用数据说话。
2011年以来,除了收益率最低的货币基金对持有时长没什么要求,其余类型基金都是持有期越长,取得正收益的比例就有望越高。越是坚持与时间做朋友的投资者,就越能够等来时间的馈赠。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反复强调的基金资产配置的基础上,股债兼有就是应对震荡市的较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