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搞个投票盘点一下 “基金投资中最后悔的事”,挖掘基相信,“后悔卖早了”这个选项肯定能挤进榜单。
“过早下车”的确是基金投资中很常见的误区。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股市长期处于波动之中,短期涨跌难以判断,而趋利避害是人性使然,如果在忍受较长时期浮亏后终于回本,不少基民都会选择立刻卖出、落袋为安。但这么做,后续也很有可能被市场“教做人”。
【为什么要长期持有?】
我们经常说,基金投资需要长期持有。
支付宝今年发布的《一季度基民报告》显示,基民盈利比例与持有时长相关性极高。持有基金短于3个月的用户中,超七成是亏损的;而持有基金时长超过一年的用户中,近九成是赚钱的。
报告的研究还发现,频繁查看收益的基民往往持有时长更短。频繁关注收益反映了基民心态的不稳定,也容易造成频繁交易。其中持有基金在5年以上的投资者,仅不到3成每天查看净值,而持有时间少于3个月的投资者,超6成天天查看净值。要知道,频繁交易可能成为吞噬你收益率的重要杀手。(数据来源:支付宝《一季度基民报告》)
但对部分基民朋友来说,虽然道理他都懂,但是在真正面对市场短期波动时,情绪仍然非常容易受到影响。
比如说,买完基金恨不得一天看8遍估值,一变绿就心如死灰,涨了3个点就想着赶紧跑路;又或者并没有用规划好的长钱来买基金,遇到急用不得不赎回。
所以总是因为拿不住,只能和长期的投资机遇擦肩而过。
如果你在基金投资中也有类似的体验,那么请你注意了,你的资产配置可能出了问题!
所谓的“拿不住”,本质上还是你目前面对的净值波动程度和你真实的风险承受能力并不匹配。换言之,就是你当前持有的权益类基金(比如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等)可能太多了。
我们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投资理财的世界也一样。高收益的产品往往对应着高风险。以万得基金指数的历史表现为例:
(数据来源:Wind,Wind分类,截止2021-10-15。)
货币基金一般波动和回撤较小,但收益率的确也不高,近十年年化收益率3%,只适合存放需要灵活变现的钱,作为短期现金管理的工具。
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长期来看表现良好,近十年涨幅分别为300.8%和242.5%,年化收益率分别达到15.3%、13.5%,的确是对抗通胀、追求资产保值增值的较好途径,却需要承受收益率较大幅度回撤的风险。
偏债混合型基金、二级债基等“固收+”产品算是相对来说较为折中的选择。长期来看,无论是长期业绩还是对回撤的控制,都明显优于沪深300、上证指数等主流股票指数。
【如何进行资产配置?】
知道了“拿不住”的原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基金资产配置呢?
盈亏同源,投资的本质其实是在收益和风险之间找平衡。一个大的原则是,预期的投资期限越长、目标收益率越高、投资者越年轻,相对来说对净值波动的忍耐程度就会更大,投资风格就可以相对进取一些,可以适当提升权益类基金的占比。
但落实到实操上,还是要根据你真实的风险承受能力来决定各类基金的配比。我们在投资基金前,基金公司或者代销机构会给我们做一个风险测评问卷,一定要重视测评的过程和结果,并且以此为基础,找到适合该风险承受能力的、性价比较高的投资组合。
“核心-卫星策略”就是基金投资的常见策略之一。
一般作为核心的是风险适中,力求稳中取胜的品种,比如长期业绩保持在同类前1/2、回撤控制较好的主动管理基金或者沪深300等长期有望向上的宽基指数基金。
卫星产品则帮助我们博取更高收益的目标,当然,同时会带来更高的风险水平。常见的卫星投资方向是各行业的主题基金,尤其是市场热点题材方面的。
核心和卫星产品的占比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决定,例如70%核心组合+30%卫星组合就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配置方式。而核心组合和卫星组合本身,也可以基于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分散配置于不同风险水平的基金。
举个例子:
(来源:参考《这样做,迈出投资第一步》,中信出版集团,以上仅为示意表,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
如果没有那么多精力持有多只基金并且调整资产配置,在风险偏好匹配的情况下,挖掘基给大家推荐两个更简单的办法——一个是购买基金投顾组合,这是由专业投研人员为我们搭配好的基金组合,相对来说更加省心;二是选择FOF基金也就是“基金中基金”,这类产品以基金为投资标的,通过专业机构对基金进行筛选,帮助投资者优化基金投资效果。
(来源:华夏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