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要闻】
中基协发布新规 进一步加强基金从业人员执业规范
基金从业人员执业规范将进一步加强。5月10日,中基协发布《基金从业人员管理规则》及《关于实施<基金从业人员管理规则>有关事项的规定》。《管理规则》明确了从业资格管理的具体范围。具体来看,机构范围包含公募基金管理人、从事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经中基协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以及各类基金服务机构等,这实现了对从事基金业务活动的经营机构全覆盖。人员范围根据不同机构类型中从事基金业务活动的具体岗位进行了详细列举,并以兜底条款衔接未来因行业发展出现的新的从业人员群体。(上海证券报)
基金经理离任数破百,大佬“奔私”引关注
今年以来离任公募基金经理人数已超过100位。其中,林森、董承非、周应波、崔莹、葛晨等一批人气基金经理集体“奔私”,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分析人士指出,2022年“公奔私”成了多数绩优基金经理的选择,这与2008年和2015年的情况颇为类似。(中国证券报)
年内11只基金发行失败百余产品延长募集期
日前,又一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发行失败。5月9日,富国基金发布公告称,旗下富国稳健恒远三年持有混合型基金截至5月6日基金募集期限届满,未能满足《基金合同》约定的基金备案条件,故《基金合同》不能生效。今年以来,市场震荡加剧,基金发行难度也随之加大,年内已有11只基金发行失败。(经济参考报)
【基金大数据】
QFII一季度末持股市值超1800亿,10股持仓占比超10%
作为市场重要参与者,QFII的持股动向引人关注。一季报QFII共持有680多股,以期末股价统计,合计持股市值超1800亿元。电力设备行业成QFII第一大重仓,期末持股市值超470亿元,银行、电子、建材等板块期末持仓市值均超过百亿元。(证券时报)
折价安全垫难抵流动性顾虑 基金定增淘金热减退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频频借助定增募资,但基金“淘金”热情却有所退减。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市公司披露的定增预案数量同比增长136%,而公募基金参与定增的产品数量、获配规模出现“双降”,同比分别下降59.1%、64.0%。多位受访机构人士表示,目前定增项目供大于求,属于买方市场。最近市场波动较大,折价效应不明显,且短期市场走势不够明朗,投资机构此时一般不愿意牺牲流动性,来进行定增投资。在挑选标的时,机构会越发注重投研的“精细性”,对公司基本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上海证券报)
市场大幅波动,机构资金布局这类产品!
今年以来,80多只正在审批的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中,约有四分之一的ETF产品为绿色主题,包括储能、碳中和、绿色电力、绿色能源等细分赛道在内的近20只ETF产品正蓄势待发。机构为何会积极布局绿色主题ETF?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一是政策的支持为绿色主题ETF的发展提供了不小推力;二是“碳中和”是大势所趋。(券商中国)
【基金策略】
明星基金经理看好光伏组件行业发展
近两日,光伏板块强势反弹,擅长新能源投资的明星基金经理认为,从长期看,光伏的需求是比较乐观的。具体到细分领域,更看好一体化组件,特别是在欧洲市场占比较高的组件公司。虽然未来产能扩张比较剧烈,但渠道优势和品牌优势还是会让光伏组件这个环节的格局得到优化。此外,户用储能逆变器也值得关注。另一位基金经理表示,海外市场与国内工商业分布式市场高度景气,或将为相对高价组件的需求和排产提供有力支撑。而随着硅料新产能的持续释放,供给端逐渐充裕有望带动下游需求继续增长。(上证资讯)
长城基金向威达:系统性趋势可能在四季度明朗
对于近期市场表现,长城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向威达表示,当前,A股主要是受美联储加息以及俄乌事件影响。从内部看,防疫成效是关键,但系统性趋势可能到四季度才会明朗。向威达认为,A股点位已经处于低位区间,动态估值回落到了历史的极端底部。市场绝大部分风险基本释放,继续下跌的风险较为有限。从中长期看,对A股不必过度悲观,应该从战略上对基本面扎实、长期景气向上、低估值、高股息的公司逢低布局。(上海证券报)
金鹰基金潘李剑:聚焦消费赛道 把握消费升级大趋势
潘李剑认为,目前消费板块的投资关键在于选好结构,从这个角度来看,将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需求修复:需求复苏是个很不稳定的假设,由于当前多数消费公司的预期估值性价比相比疫情前更合适,风险预期的边际变化或有助于股票的估值修复,如免税、珠宝首饰、品牌服饰、食品饮料、医疗服务等;二是在当前阶段,更有利的思路是从供给侧出发,关注过去两年需求大幅收缩但有望在未来场景修复过程中带来盈利弹性的行业和公司,如酒店、零售及供给端优化的地产后周期的家居家电、消费建材等;三是受益于产品涨价与通胀上行的农林牧渔。(上海证券报)
朱雀基金梁跃军:市场处于底部区域 抱紧优质公司筹码
梁跃军认为,市场担忧宏观政策面临掣肘,但我国已进入经济结构快速转换期,过往经济周期的大起大落被高质量发展逐步替代,更应关注结构性政策。内外部的超预期冲击对结构转换带来压力,但不意味着高质量发展的路线会改变,反而是更将集中力量促进增长和变革。高端制造业维持高景气,疫情对生产的影响终究是短期扰动。资产价格逐步计入了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市场已经进入底部区域。(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