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3年,AI取得突破性进展、国产创新药大丰收、卫星互联网行业蓄势待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投资提速……展望2024年,前沿科技创新会带来哪些新期待?1月12日下午,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博时基金2024年投资联席会”上,博时基金科创团队进行了全面阐述。
MR等智能硬件受关注
作为2023年热点,ChatGPT出圈后,AI大模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外大模型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博时基金权益投资四部基金经理齐宁表示:“近两年,随着大模型技术持续提升,国内大模型的功能相当齐备。”
齐宁还认为,大模型的出现,赋予计算机自主认知能力,解决了AI作为商业模式的有效性问题。具体看,AI在B端、AI+办公、AI+游戏等领域应用效果明显,有效提升了办公生产效率,助力生产降本增效,提高交互体验;AI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有助于向全自动驾驶阶段的加速升级。
齐宁表示,硬件是AI落地的重要载体。AI模型与消费级硬件相互结合后,将会对PC电脑、手机、AI+MR等智能硬件带来创新性变化。
谈及智能硬件,博时基金行业研究部总经理助理兼基金经理黄继晨分析了未来产业趋势。
黄继晨表示,空间计算是元宇宙的基础技术之一,通过空间数据和算法对空间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使得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无缝混合,两个世界之间可以相互感知和交互。随着空间计算、3D内容生成技术逐步成熟,苹果发布首款MR(混合现实)头显设备Vision Pro,MR硬件将率先增长至千万级量级。
从产业周期看,黄继晨表示,投资节奏可遵循“先硬后软”的原则。“作为一款划时代的新硬件产品,MR在放量初期,预计会呈现内容应用、智能硬件双螺旋上升,互相促进的特征。”
第一阶段,MR推出后,硬件供应链大都集中于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和日本,硬件环节关键零部件供应链、资本开支环节值得重点关注。第二阶段,待MR二代产品在全球放量后,相关内容应用的投资机会有望展现出来。
医药生物产业空间巨大
作为万亿级规模的黄金赛道,医药行业的发展空间巨大。在众多细分领域方面,博时基金权益投资三部基金经理陈西铭表示,创新药赛道是好行业,迎来布局的好时点,其内部驱动力会酝酿出不错的中长期机会。
具体看原因:一是宏观因素,美联储降息预期、人口老龄化等趋势下,将刺激行业持续升温;二是政策方面,政策鼓励创新,且在降低流通环节损耗等方向指导下,利好有创新力的公司发展。
投资方面,陈西铭看好四大品种:一是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相关药物;二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新药;三是阿尔兹海默症相关治疗手段;四是自身免疫类药品。
“对于医疗健康、农业食品等行业,合成生物领域广阔前景,有望成长为万亿级别的产业。”博时基金行业研究部投资经理助理兼高级研究员虞志豪表示。
虞志豪认为,合成生物学公司主要分成两类:一是后端产品型公司,即借助合成生物学手段,生产合成生物产品;二是前端平台型公司,提供生物体设计与软件开发的平台化集成系统。
“前端产品型企业缺乏应用落地产品,盈利能力相对受限;后端产品型企业打通了整个产业链,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盈利水平不断提升,具有不错的投资价值。”虞志豪说。
把握新型电力系统投资主线
博时基金行业研究部高级研究员金欣欣表示,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性将越发凸显,内外需求共振,推动行业需求持续增长。
金欣欣表示,新型电力系统对智能化要求相对较高。新型电力系统智能化提升后,有利于支撑电力系统的发展,提升产业链毛利率,从而形成行业高壁垒。
具体看,新型电力系统的组成元素相当丰富,构成了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该系统形成了能量流与信息流双向流动,机制上存在电力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变化,需求端存在“双碳”目标带来的调节需求增长。
在投资方面,金欣欣表示,需关注新型电力系统多条主线。电网侧,关注大规模远距离运输,以及分布式综合能源;储能侧,多种储能方式并行,将成为新的趋势。其中,除了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火电灵活性改造、氢能等多种灵活性资源将迎来发展机遇。
聚焦卫星产业链机会
对于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趋势,博时基金行业研究部研究员包江麟进行了分享。包江麟表示,2023年是卫星互联网发射的元年。推动卫星互联网,有望在全球覆盖通信和联网能力。随着卫星通话功能面世,智能手机等通用终端应用落地,标志着高轨卫星通信正式打开大众服务市场。
包江麟表示,国内在轨卫星应用领域,主要包括通信、导航和遥感。其中,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应用各占15%至20%,卫星遥感应用占比40%至50%。
包江麟表示,整体看,卫星互联网的卫星星座制造满足通信导航功能,通信载荷端包括雷达、通信载荷、透明转发、星间链路等技术,在制造链占有较高的价值量,其属于卫星互联网核心的技术;卫星应用服务处于卫星产业链下游,包括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相关应用服务、应用软件和终端硬件,具备较大的市场空间、较强的盈利能力。
此外,包江麟还表示,在卫星制造规模化、星座计划启动的背景下,卫星制造进入“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时代。卫星互联网的星座组网建设,有望推动卫星大规模组网及通信、导航相关应用落地。
(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