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沪深港交易所公布了沪深港通ETF最新的调整名单。本次调整名单于7月22日起生效。此前沪深交易所于6月14日发布并实施修订后的《沪深港通业务实施办法》,旨在持续优化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扩大沪深港通ETF标的范围。
从本次调整名单看,港股通新增6只ETF,沪深股通新增85只ETF。扩容后,港股通、沪深股通分别有16只、225只合资格ETF。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新增ETF纳入互联互通机制,是落实监管部门放宽沪深港通ETF的重要举措。过去两年,ETF互联互通机制迎来多次扩容,产品总量持续增加,交易规模日趋提升,沪深港通ETF投资种类更为丰富,有助于将A股优质指数推荐给境外投资者,并便利内地投资者配置港股资产。
91只ETF新纳入互联互通
沪深股通ETF迎来今年来的首次扩容。从沪深股通新增的85只ETF来看,新纳入的互联互通ETF既包括挂钩沪深300等指数的宽基ETF,也新增了多只行业ETF,如科创增强ETF、家电ETF、消费ETF等。
同时,安硕中国、标智香港100、GX中国、华夏恒生生科、平安香港高息股、安硕恒生指数等6只ETF调入港股通ETF。
此次ETF名单调整,是落实监管关于放宽沪深港通下股票ETF合资格产品范围之举。
中国银河证券策略分析师、策略组组长杨超表示,下调ETF纳入沪深港通的门槛,旨在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拓宽投资渠道,促进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通过降低ETF的规模门槛和指数权重占比等要求,更多的ETF产品得以纳入沪深港通,这不仅丰富了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选择,也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和效率。”他说,此举有助于吸引更多境外资本参与境内市场,同时也为境内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资产配置途径。降低门槛还可能增加ETF产品的市场活跃度,提升其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力,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ETF通”成交持续攀升
ETF纳入互联互通机制,已两年有余。数据显示,自2022年7月4日以来,截至7月12日,北向资金累计买卖ETF总额为2604.27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沪股通累计买卖总额1763.17亿元,深股通累计买卖总额841.10亿元;南向资金则更为活跃,累计买卖ETF总额8255.87亿元,其中沪市港股通累计买卖总额3928.89亿元,深市港股通累计买卖总额4326.98亿元。
从数据可见,内地投资者对通过ETF布局港股市场的热情较高。截至7月12日,在所有南向港股通ETF中,南向资金持有南方恒生科技的市值最高,达到127.24亿元。南向资金对盈富基金的持有市值排第二,为25.94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港股估值位于历史较低分位,恒生指数市盈率为9.19倍,市净率为0.93倍,具有长期配置价值。港股头部公司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更高的交易活跃度,因此内地投资者倾向于通过指数基金配置以科技行业为主的一揽子蓝筹股。
部分A股主题型ETF也获得了较为显著的份额增长。以工银深证红利ETF为例,近一年来,该ETF份额增长了1.97亿份,同比增长15.59%。其他红利型ETF份额也获得了境内外资金的流入。
来自港股投资机构的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港股市场是离岸市场,境外投资者的关注视野比较宽广,不仅限于A股,可选择的投资范围比较大。沪深股通ETF想要吸引境外投资者,境内基金公司需深化策略研究和市场调研,挖掘更具市场吸引力和长期投资价值的产品。
两地互联互通持续提速
在业内人士看来,ETF互联互通机制的推出,有效地促进了两地资本市场深化合作,进一步落实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
“此次名单调整后,将进一步丰富投资者的选择,便于投资者在香港和内地市场进行多元化配置。”华夏基金(香港)ETF投资主管蓝国坚表示,以华夏恒生生科为例,港股市场上市制度改革后,推动港交所成为内地创新生物科技公司的主要上市地之一,有助于内地投资者参与分享生物科技行业成长的红利。
景顺长城基金副总经理陈文宇表示,ETF互联互通机制的推出,不仅是境外投资者投资A股资产的重要工具,也是我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的重要一环。这有利于投资者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推动普惠金融进一步发展。
当前,多家ETF发行人正在适应市场趋势,开发更多符合境内外投资者需求的产品。杨超表示,首先,外资会关注ETF的流动性,以确保资金进出的灵活性和成本效率。其次,ETF的跟踪误差和费率也是重要考量因素,低跟踪误差和合理的费率有助于投资者实现与标的指数相近的投资回报。此外,外资还会评估ETF的投资组合多样性和风险分散度,以规避潜在的集中风险,ETF的治理结构、管理团队的专业能力以及基金公司的信誉和历史业绩也是外资进行决策的考量点。
(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