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产配置的讨论中,“股债跷跷板效应”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概念,它指的是股票和债券市场之间的一种相互抵消或反向变动的关系。那么,股债跷跷板效应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利用这一原理进行资产配置?今天就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下这些问题,希望能给投资者些许的启示~
什么是股债跷跷板效应?
通常来说,股债跷跷板效应是投资领域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它指的是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一种相互抵消或反向变动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当其中一个市场表现良好时,另一个市场则可能表现不佳,呈现出一种“此起彼伏、此消彼长”的态势。
其背后逻辑也较为清晰,主要是因为股票是风险资产,债券是避险资产,对应的投资者风险偏好通常来说是相反的。因此,在预期未来经济基本面向好、企业盈利状况趋好的情况下,市场风险偏好增强,股票通常比债券更受投资者青睐,市场上资金流向股市,利空债市;反之,在投资者预期流动性偏宽松、利率步入下行通道,市场避险情绪增强时,债券市场对于投资者而言更具有吸引力,市场上资金流向债市,呈现出“债强股弱”的特点。
影响股债跷跷板的因素有哪些?
以沪深300和中证全债指数为例,复盘过去十年以来的年度收益情况,就会发现股债跷跷板效应是经常出现的。
中证全债指数和沪深300指数涨跌幅情况(%)
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14.01.01-2023.12.31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过去10年中,有6年股市和债券市场的走势都是相反的,尤其是最近5年,只有2019年和2020年股债同时上涨。2019年全年,沪深300指数走出了上涨36.07%的小牛市,当年中证全债指数也取得了正收益。
一般来说,股债跷跷板受到基本面、政策面、风险偏好等因素的影响。
基本面:理论上,经济增长、企业盈利等基本面的改善一般会推动股票价格的上涨,而基本面的改善一般会提升利率水平从而债券价格下跌,对债市利空。反之亦然。
政策面:这里的政策主要指的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宽松时,市场上资金充足,资金流入股市、债市会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反之也是一样。
风险偏好:对于投资者来说,预期越乐观,则风险偏好随之增强,投资者更偏好将资金转移到股市,而市场避险情绪则会引导资金流向债市。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股债跷跷板效应并非始终稳定。在某些情况下,股市和债市可能会表现出同向的变动趋势。一般而言,政策的放松或收紧是让股债两者的走势趋同的原因之一。因此当持续性的流动性宽松或紧缩时,会导致出现“股债双牛”或者“股债双杀”的情况,即“股债跷跷板”失效。
遇到股债跷跷板,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首先,多元化投资组合。也就是做好资产配置。构建包含股票、债券及其他金融工具的多元化投资组合是抵御股债跷跷板风险的有效方式。通过分散投资,可以降低单一资产类别波动对整体投资组合的影响,有利于风险的平滑处理。即便股市表现不佳时,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也可能提供相对稳健的收益来源。
其次,根据市场灵活调整资产配置。制定多元化投资组合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还需要灵活调整资产配置,需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指标、货币政策动向及市场情绪变化,根据市场环境适时调整股债比例。例如,在经济复苏初期,股市通常表现较好,可适当增加股票配置;而在经济增长放缓或面临不确定性时,则可考虑增加债券等低风险资产的配置比例,以应对可能的股市下跌风险。
再次,要坚持长期投资。股债跷跷板现象往往是短期的、周期性的,而长期投资更注重资产的内在价值和成长潜力。因此,保持长期的投资视角,避免被短期波动所左右,是应对股债跷跷板的关键。投资者应基于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及时间框架来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并耐心等待其发挥作用。
在投资中可以发现,当股债走势呈现背离时,权益资产面临的回撤幅度有时会远远超过固收资产,比如2010年、2011年、2016年、2018年和2022年,尤其是2011年和2018年上证指数回撤幅度超过了20%(如下表所示)。可见,在资产配置中增厚固收类资产的比重,或许能够有效地控制投资组合回撤,提供更平缓的持有体验,从而坚定长期持有的信心。所以,在长期投资中,如果自己风险偏好较低,可以考虑加大对固收资产的配置,比如在投资中形成“债市打底,权益增强”的投资组合。
上证指数和中证全债涨跌幅情况(%)
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10.01.01-2023.12.31
当前震荡市下,投资者不妨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配置不同的权益资产和债券资产,以达到多元化配置,分散风险的目的,力争平稳地穿越周期轮回。
(民生加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