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部分投资者的求稳心态,令确定性高的资产变得“畅销”,中长久期类债基、高股息类基金最近更是成为了机构的重点销售方向。不过,面对这类产品近日的波动,不少基民尤其是高位买入者对上涨的持续性表现出忧虑。业内人士认为,在资产火热时加大售卖力度,容易让投资者承担更高的投资风险,折射出行业“顺人性”销售的痼疾。
今年以来,债券类、红利类基金凭借相对稳健的业绩,获得资金青睐。尤其是近期表现出色的中长久期债券产品,更成了“香饽饽”。但近日,随着债市、红利指数出现调整,部分高位买入的投资者或已亏损。
Choice数据显示,此前上涨较快的30年国债近日有所调整,此外,截至3月14日,红利指数今年以来涨逾10%,但本周下跌近4%。
受此影响,本周以来,截至3月14日,3189只纯债类基金收益率收益率为负,占总数近九成;权益类基金中,跌幅较大的产品多与高股息类资产有关,比如煤炭类ETF、红利类ETF,以及一些重仓相关资产的主动管理型基金等,而这类基金恰是近期的热销产品。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首募规模靠前的均是债券型基金,此外,今年发行和将发行的红利类基金高达34只。
基民忧虑买在高位
从最近机构重点营销的方向来看,部分机构又一次选择了“好卖就多卖”的顺人性销售。
许多近期买入中长期债券类、高股息类基金的投资者,也产生了是否买在高点的担忧。有关“红利基金、债基还能持有吗”的问题,频繁出现在互联网社区内。
有业内人士透露,此前由于长债端利率不断下行,有基金电商零售端出现短债基金规模下滑、长债基金规模增加。同时,不少基金公司、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上,收益率不错的红利类基金也在反复被推荐。
“基金往往盈亏同源,以债基为例,此前以30年国债为代表的中长期债券表现出彩,债基若采取高久期、高杠杆或能带来更高的回报,但随着交易拥挤度提升,风险随之放大。部分基金公司、代销机构销售无视积累的风险,重点营销此类产品,是缺乏‘克制’的体现。”沪上某债基经理表示,若不是买在高位导致短期亏损,投资者的体验不会很差,因为长期来看,多数债基业绩是稳健的。
有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近些年基金销售难度总体提升,基金公司、销售机构若不靠顺趋势营销来适应行业困境、做大规模,就可能落后于同行。
从机构观点来看,尽管中长期债基、高股息类基金近期出现调整,但总体并未悲观。兴银基金也认为,债市调整是结构性的,在基本面偏弱和整体利率债供给未发力的背景下,债市还未到出现反转的阶段。
对于高股息类基金,汇丰晋信基金宏观及策略师沈超表示,前期红利资产快速上涨后积累了超额收益,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资金止盈需求。另外,随着市场风险偏好提升,资金也开始从红利板块流向处于估值相对低位的其他优质板块。但长期看,红利资产作为波动率相对较低的防御性资产,在无风险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仍具备长期配置价值。
盈米基金旗下投顾平台且慢提示,投资者还应多从资产配置角度,衡量不同资产间的配置性价比,在性价比较低时注重风险控制,反之积极关注,避免追涨杀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