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基金怎么投?机构投资人3点特质值得学习

2022-01-18 08:48:07来源:上证基金宝

  一份兴业全球基金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虽然刚刚过去的2021年公募积极您表现差强人意,但面对2022年,公募基金身上的一些投资特质依然值得普通投资者借鉴。首先,先让我们看一组数据,来看看机构投资者是否真的懂得投资这门深奥的学问。

  机构真会投资吗?4组数据告诉你

  长期来看,选取所有成立满10年、规模大于10亿元的偏股混合型基金,按照个人投资者10年平均持有比例从低到高排序并平均分为5组,排名前20%的基金分组为“个人最爱组”,依次类推,排名倒数20%的分组则为“机构最爱组”(下文不同时间区间的分组方法相同)。通过分组分析,我们发现“机构最爱组”的基金单位复权净值平均在2011至2021年间累计增长了360.22%,超出 “个人最爱组”218.66%;波动性方面,“机构最爱组”基金近10年最大回撤均值-45.43%,这一跌幅也小于“个人最爱组”基金的-52.91%。

  而在中短期的时间区间中,机构投资者似乎也展现出了类似的投资优势。在近5年、近3年、近1年的不同周期,“机构最爱组”的基金累计涨幅分别领先“个人最爱组”38.13%、29.35%、29.62%,最大回撤的幅度则分别小于“个人最爱组”2.55%、3.08%、3.43%。

  个人VS机构,投资行为找不同

  那么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和个人投资者有何不同呢?对比分析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我们发现可能选基、买卖、持有3个方面都有差异。

  首先,选基方面,机构投资者青睐的基金相对注重波动控制。如上文数据所述,“机构最爱组”在长、中、短期的不同区间,最大回撤幅度均小于“个人最爱组”。即便是在2018年主要指数一路下挫的熊市中,机构偏好的基金也普遍跌幅偏小。

  其次,买卖时机方面,个人“顺势而为”特点更加明显,机构则更偏左侧。选取一只机构和个人初始持有份额相近的偏股型基金A,我们可以发现,在A基金2011年至2014年的业绩低迷期,个人投资者持有份额显著下降,同期机构投资者投资份额有所增加;而在2018至2021年间,A基金业绩上扬,个人资金份额同步攀升,呈现较为明显的“追涨”之势。

  第三,在持有行为上,尽管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对长期投资有所了解,但“拿不住”的问题仍然存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交易过度频繁、持有时间过短是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偏误的一大表现。且相较机构投资者,投资规模偏小的个人投资者,更容易出现这样的行为偏误,对其投资收益影响往往更大,最终回报率往往也更低。所以,如果在持有过程中可能缺一份耐心,可能选好了,但拿不住,最终也会与好的收益擦肩而过

  想模仿机构的“投资姿势”?这3招来帮你

  由于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目标、规模不同,因此对于大部分基民而言,直接向机构投资者“抄作业”选产品或许并不现实。学习机构的投资思路,这3招也许更加实用:

  选基金,不仅看如何攀高,也要看如何控制风险

  许多新基民选购基金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查看业绩排名,希望能通过近期的收益表现来寻找心仪的基金。而向机构投资者学习,关注最大回撤、波动率等风险分析指标,也能帮助个人投资者提升投资的抗风险能力,力争在长跑中胜出。

  “追风”需谨慎,避免“多劳不得”的怪圈

  有的基民相对容易跟风操作,追逐前期涨幅较大的基金。买入一只基金觉得涨得不够好就可能 “另觅新欢”,有时转场后发现这边风停了,原来那边又“眼见他高楼起”,只能悔不当初,于是落入“多劳不得”的怪圈。用长期思维、做长期配置,可能是个更好的选择。

  既要选的好,也要拿的住,克服短期焦虑

  找到一只合适的、值得信赖的基金或许是投资成功的第一步,但也绝非投资成功的保证书。即便是长期业绩领先的基金,在市场波动中也难免起伏。不断学习,克服短期波动带来的焦虑,拉长持有时间,日积月累下来或许更能看见不错的风景。

华夏见龙精选混合

008308

近一年涨跌幅

+49.02%

大摩数字经济混合A

017102

近一年涨跌幅

+72.26%

德邦鑫星价值A

001412

近一年涨跌幅

+5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