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展望
中央政治局会议判断: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7月PMI数据也表明经济减速有所加速。
为此,宏观调控延续跨周期调节的思路,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和强调有效落地,人民币汇率将更加灵活,以切实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新发展格局中,内循环产业方向明确遵循十四五规划,其中新能源车单独列出;外循环以一带一路为手段。科技创新和供应链短板需要重点补强。
减碳纠偏的方向是先立后破,预计限产等措施将有所缓和,有助于缓解大宗商品的价格压力。
我们判断下半年对重点领域风险的化解有序可控。房地产定位更加清晰,三胎鼓励措施将陆续出台。
本周二,关于“禁止美国资金投资中国资产”的传言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股债汇三杀。
短期关于境外投资者限制投资的消息在无法证伪时确实会带来投资者的情绪扰动,造成市场调整,甚至是未来境外资金大幅流出的恐慌预期。
但从长期来看,无论股票还是债券,目前境外投资者对境内资产的持有比例依然很低,随着人民币市场的不断开放、人民币资产纳入国际指数、人民币资产相较于其他新兴市场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外资保持净流入,且空间依然很大。
近5年来,虽然国内股债都经历了若干轮波动,中美关系也经历过2018年贸易战的艰难时刻,也有过美资禁投中国部分国企、央企股票的传言,但境外机构对于境内股票和债券的持有量均稳步上行,短期的资金操作不改长期增持趋势。
回顾历史,下跌其实是超额收益的重要来源,冬天过后必然是春天,预计年底至年初宏观流动性转入宽松的概率较大。
专题研究
7月政治局会议重点解读
总体来看,本次政治局会议在宏观政策上态度温和友好,货币政策保持连贯偏宽松,财政政策更为积极,强调跨周期调节和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
1、删除了“稳增长压力比较小的窗口期”这一表述,对形势判断“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下半年经济和上半年相比压力增大,主要是随着海外供给恢复和美国失业补助的退出,出口需求存在不确定性,疫情带来的外部不确定性仍存,以及国内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大的结构性问题
2、强调“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政策的连续性和持续性延长,“不急转弯”变成前瞻性的今明两年政策衔接。
明年是换届之年,现在的政策重心更多是今年下半年做好准备工作以保证明年开年经济有足够的动能,周期性风险可能在这个时间端出现。今年下半年的经济目标预计是保持在合理区间,明年更为重要。
3、货币政策保持合理充裕,目前的较为宽松的环境不会改变,下半年是否有降准不确定,态度上是走一步看一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是为了“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再次确定了本次降准是带着明确的结构性目的,即为中小企业减负。
“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强调以我为主,意味着未来美联储收紧但我国货币政策不会简单跟随,而是服务于国内情况。“以我为主”已经提过数次,传递出的信息是希望资本市场不能因美联储收紧就产生出国内货币政策收紧的简单预期,扰乱宏观政策稳定性的预期,造成市场波动,增加央行稳定预期的难度。
4、财政政策将是下半年和明年初的发力点。除了近期政策强调的专项债对应项目要保质增效,本次新增“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虽然没有明确“合理把握”是要加快节奏还是维持现状,但在今年财政支出明显弱于财政收入、地方债发行节奏严重滞后(尤其是专项债,7月底仅完成37%额度)的背景下,大概率是判断今年财政支出节奏略偏慢,年底如果经济有压力且项目储备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要及时投放财政资金以确保明年初落实投资。
从收支进度上看,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进度为59.3%,快于过去几年的节奏,但是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进度仅有48.6%,相比于2018年的53.2%和2019年52.5%,明显偏慢。同时会议也给出了时间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希望财政发力的成效从四季度开始明显体现,在目前基建投资明显较弱的基础上,四季度财政将温和发力。近期发改委也向地方下发通知,要求储备2022年专项债项目,和本次时间表一致、向明年倾斜,预计明年财政一定是非常前置的,与今年财政后置相反。
5、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碳中和碳达峰推出以来,今年减排政策从中央到达地方后执行得过于激进,造成国内大宗价格明显上涨,部分区域拉闸限电,且涨价预期在限产下不断强化,使长期问题短期化,加剧了成本和通胀压力。
比如多省份出台了粗钢减产相关文件,按照2020年产量同比零增长的目标计算,下半年粗钢需要同比下降11%左右,而且部分省份要求做到同比负增长,这样的高强度压降造成了供给短缺的预期发酵。未来要在发展新能源和对旧产能出清之间寻找平衡,防止出现短期的能源缺口和涨价压力。
6、其他产业政策包括:关注点一,强调房住不炒,发展租赁住房。关注点二,大力支持新能源车发展。关注点三,鼓励三孩政策推进,全方位减轻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关注点四,强调“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强调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