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监管部门明确规定,合同约定权益资产投资比例在10%至30%的产品才能对外称之为“固收+”基金,权益资产包括股票、可转债、可交债。8月中下旬以来,博时、博道、广发等多家基金公司新获批的“固收+”基金均遵守了监管部门对“固收+”的最新定义,上述基金也成为首批标准化“固收+”基金。
除了重新界定投资范围,近日,中国基金业协会还对管理“固收+”产品的基金经理任职经验提出了新要求。多位业内人士反馈,除同业存单外的所有混合基金以及二级债基的基金经理,原则上应具备1年以上的含权益产品投资管理经验或权益资产的研究经验。此外,如果由2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产品,至少需要有1位基金经理符合要求。
“固收+”基金进入规范发展新阶段
今年以来,多只“固收+”基金净值回撤较多。中信证券明明债券研究团队统计发现,2022年“固收+”基金收益表现远不如往年,平均年化收益率为负,波动也较往年大,引发了投资者大量赎回。
从规模变化来看,“固收+”基金规模2022年以前持续处于高速扩张阶段,但进入2022年后,其规模有所下降,二季度规模较去年年底下降1608亿元,新发基金数量也有所减少。
多位业内人士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监管规范恰逢其时。沪上某基金公司产品总监直言,此前市场通常将二级债基和偏债混合型基金都归入“固收+”范畴,特别是很多基金产品合同中虽然约定了股票的投资比例上限,但将转债等带有权益属性的资产归入债券资产,因此,实际运作中一些二级债基和偏债混合基金的权益仓位较高,导致基金的波动性较大。
上述人士表示,此次监管部门对“固收+”基金的投资范围进行了严格规范,使得“固收+”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定位更加明晰,而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不能以“固收+”基金的名义去宣传,便于投资者挑选适合自己的产品。
华南某基金公司营销总监也深有同感。其表示:“‘固收+’基金概念和标准的明确界定,实际上更有利于此类产品的发展和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也符合基金风格明晰化的总体发展趋势。在实际的宣传推广中,出现了一些‘固收+’概念滥用的情况,这会影响投资者对产品风险收益特征的判断。例如,部分‘固收+’基金权益仓位较高,与其说是‘固收+’,更像是‘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