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个月,全球AI产业的节奏明显提速。无论是海外巨头的技术突破,还是国内企业的产品爆发,AI的叙事正在从“模型竞赛”转向“应用落地”。这意味着,AI不再只是科研实验室里的技术奇迹,而是开始真正走进大众生活,成为推动商业效率与消费体验升级的核心力量。
国内外科技巨头密集发布重磅产品
近期,谷歌、阿里、蚂蚁等科技巨头密集发布重磅产品,AI商业化的信号愈发清晰。谷歌最新推出的 Gemini 3模型再次惊艳全球,不仅在参数上全面领先,更重要的是,它不再局限于“聊天模型”的范畴,而是迈向“智能体操作系统”的新范式。尤其是轻量版 Nano Banana Pro 的表现超预期,其思维逻辑更贴近人类,标志着AI从“工具”向“助手”的转变。
与此同时,国产AI应用的爆发令人瞩目。蚂蚁集团推出的灵光APP,支持自然语言30秒生成小应用,上线仅6天下载量突破200万,首破百万用时仅4天,远超ChatGPT和Sora的首周纪录。阿里旗下的千问APP首周下载量突破1000万,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AI应用。背后支撑是阿里强大的云计算基础设施、领先的开源模型能力,以及电商生态积累的庞大流量,这让其有望成为C端流量的超级入口,进一步整合垂类应用场景。
AI应用板块有望迎来价值重估
从产业与资本逻辑看,Gemini3的发布将显著降低AI应用开发门槛。中小开发者可以更快地将AI嵌入内容生产、营销、电商、办公协同等场景,实现从“创作—投放—反馈—再优化”的完整闭环。AI应用的商业价值不再停留在“想象空间”,而是进入可验证、可持续的增长阶段。
从投资角度看,当前AI应用相关标的的性价比正逐步显现。部分港股公司股价仍处于过去三年的低位,A股中估值合理的标的也可挖掘。一旦AI应用需求全面启动,这些公司有望迎来估值与业绩的双重弹性。对于投资者而言,AI应用板块或处于“价值重估”的前夜。
硬件算力端重新回归主线
随着外围AI泡沫担忧和期权交割扰动逐步消化,市场焦点重新聚焦在算力与存储需求的提升上。谷歌大模型的超预期表现,尤其在多模态理解和长链任务拆解上的突破,对算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多模态数据的打通将重启新一轮预训练投入,带动GPU、存储、网络架构等硬件环节的持续景气。
广发基金认为,总体上,AI产业正从“技术突破期”进入“商业兑现期”。对于投资者而言,当前或正是重新审视AI应用价值链的关键时刻。上游算力与数据基础设施仍是长期主线,中游模型与平台正在加速分化,而下游应用的商业化潜力正在被重新定价。